搜索
历史搜索
搜索发现

智慧水利新突破:物联网如何实现水泵远程精准控制

2025-10-31 15:01:01| 来源:聚英电子| | 0

在智慧水利建设中,水泵作为输水、供水、排水的核心设备,广泛应用于农田灌溉、城市供水、污水处理、河道补水等场景。传统水泵控制依赖人工现场操作,不仅面临 “偏远站点巡检难、突发故障响应慢、能耗浪费严重” 等问题,如农田灌溉水泵需农户往返数公里启停,城市供水水泵因人工调节不及时导致水压波动,污水处理厂水泵空转能耗占比超 20%。而物联网技术的融入,构建起 实时监测 - 远程指令 - 智能执行 - 故障预警 的水泵远程控制系统,彻底改变传统水利 靠人盯、凭经验 的运维模式,为智慧水利落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。

一、水泵控制难点

人工成本高,巡检效率低:偏远地区(如山区蓄水池、田间泵站)的水泵,需运维人员定期现场巡检,单次往返耗时数小时,1 个泵站每月巡检成本超 3000 元;若涉及多个分散站点,人力投入呈倍数增长,且难以实现 24 小时实时监控。

故障响应滞后,损失扩大化:水泵电机过载、管道堵塞、水源不足等故障,需人工发现后才能处理,如农田灌溉水泵停机未及时发现,可能导致数百亩作物干旱;城市供水水泵故障延误维修,会造成片区停水,影响居民生活。

能耗浪费严重,运行不经济:传统水泵多为 “满负荷运行” 或 “固定时段启停”,未结合实际需求动态调节,如污水处理厂夜间进水流量减少,水泵仍满功率运行,日均多耗电费超 500 元;农田灌溉水泵未按需调整转速,导致 “大马拉小车” 能耗冗余。

数据无记录,管理无依据:水泵运行参数(如转速、电流、出水量)、故障信息全靠人工记录,数据易丢失、误差大,无法形成运行台账,难以优化调度策略,不符合智慧水利 “数据驱动决策” 的核心需求。

二、技术架构

物联网远程控制水泵系统,围绕 “远程化、智能化、节能化” 目标,构建 “感知层 - 传输层 - 平台层 - 执行层” 四层架构,无需大规模改造现有水泵设备即可快速部署:

1.感知层:实时捕捉水泵运行 “健康信号”

感知层是系统的 “监测触角”,通过各类传感器采集水泵运行状态与环境数据,为远程控制提供依据:

运行参数传感器:安装于水泵电机、控制柜,监测电流(精度 ±0.5A)、电压(±1V)、转速(±10r/min)、进出口压力(±0.01MPa),实时掌握水泵负载情况,避免过载烧毁;

环境与工况传感器:蓄水池 / 水井安装液位传感器(监测水源水位,防干抽),管道安装流量传感器(监测出水量,判断是否堵塞),泵站周边安装温湿度传感器(防高温影响电机寿命);

状态识别传感器:通过振动传感器(监测水泵振动频率,识别轴承磨损、叶轮失衡等隐性故障)、温度传感器(监测电机绕组温度,超 80℃触发预警),提前发现潜在问题。

2.传输层:无线组网打破 “空间限制”

针对水泵站点分散(如田间泵站、河道补水点)、布线难度大的特点,传输层采用 “多网融合” 方案,确保数据与指令稳定传输。

3.平台层:智慧水利的 “决策中枢”

平台层是系统的 “大脑”,整合数据、分析状态、下发指令等。为用户端提供手机 APP / 电脑端可视化管理界面,为调度优化提供数据支撑;,满足智慧水利台账管理需求。

4.执行层:精准响应 “控制指令”

执行层接收平台指令,驱动水泵及配套设备动作,替换传统控制柜,内置 PLC 模块与无线通信模块,可接收远程指令调节水泵转速、启停状态,支持过载、短路、缺相保护。支持本地手动操作,应对极端网络故障场景。

三、应用场景

1.农田灌溉:按需供水,节水又省工

河南某农业园区 5000 亩麦田,分布 10 个灌溉泵站,需 6 名运维人员轮班现场启停水泵,农忙时每天往返站点超 200 公里,且因 “固定时段浇水” 导致部分地块过灌、部分地块干旱,每亩年耗水超 300 立方米;

每个泵站安装电流、压力、液位传感器(LoRa 传输),配套智能控制柜与变频水泵,平台预设 “土壤含水量<16% 时自动启泵,>22% 时自动停泵” 规则;

1 名运维人员通过手机管理 10 个泵站,人力成本降低 83%;水泵按需调速,每亩年耗水降至 180 立方米,节水率 40%;麦田亩产从 900 斤提升至 1050 斤,年增收超 75 万元。

2.城市供水:稳定水压,节能降耗

某县城供水厂有 3 台大功率供水水泵,人工固定时段启停,高峰用水期(早 7-9 点、晚 6-8 点)水压不足,低谷期(凌晨 0-5 点)水压过高导致管道漏水,日均耗电量超 8000 度;

水泵安装电流、压力、流量传感器(以太网传输),平台结合管网压力数据自动调节水泵转速 —— 高峰时 3 台泵满负荷运行,低谷时 1 台泵低转速运行;

管网水压稳定在 0.3-0.4MPa,漏水率从 15% 降至 8%;日均耗电量降至 5600 度,年节省电费超 86 万元;无需人工现场值守,运维效率提升 90%。

3.污水处理:智能调度,保障达标

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有 4 台曝气水泵,人工根据进水流量估算启停数量,常出现 “进水少泵多开” 导致能耗浪费,或 “进水多泵少开” 导致处理不达标,故障需 2 小时以上才能到场处理;

水泵安装电流、转速传感器(4G 传输),进水口安装流量传感器,平台预设 “进水流量>500m³/h 时开 3 台泵,<300m³/h 时开 1 台泵” 规则,同时监测水泵振动、温度;

水泵运行匹配进水流量,日均耗电量降低 25%;故障响应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,处理达标率从 92% 提升至 99%;年节省运维成本超 60 万元。

四、应用效益

1.降本增效:减少人力与运维投入

人力成本降低 70%-90%:1 人可管理 10-20 个分散水泵站点,避免频繁现场巡检;

故障处理时间缩短 80%:通过远程预警与诊断,无需 “盲目排查”,快速定位问题;

运维成本降低 30%:减少人工差旅、设备闲置损耗,延长水泵使用寿命。

2.节能降耗:推动水利绿色发展

能耗降低 20%-40%:通过变频调速、按需启停,避免水泵空转、满负荷冗余运行;

水资源利用率提升 15%-30%:农田灌溉按需供水,城市供水减少管道漏水,符合智慧水利 节水优先 理念;

碳排放减少:以 1 台 100kW 水泵为例,日均节能 50 度,年减少碳排放约 18 吨,助力双碳目标。

3.提质升级:实现水利精细化管理

运行稳定性提升:水泵参数实时监控,异常及时干预,避免突发停机导致的供水 / 灌溉中断;

数据驱动决策:积累的运行数据为水泵调度优化、站点规划提供依据,如通过分析 不同季节水泵负载规律,制定更合理的启停计划;

符合智慧水利标准:实现 远程化、智能化、数据化 管理,为水利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设备管控方案。

在智慧水利从 “概念” 走向 “落地” 的过程中,物联网远程控制水泵系统以 “解决实际痛点、创造量化价值” 为核心,既降低了运维成本、节约了能源资源,又为水利行业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。


联系销售
销售王经理微信 销售王经理
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
服务热线
400-6688-400